本文目录导读:
《权谋与忠义的较量——读<三国演义>第十七回有感》
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,罗贯中的《三国演义》以其独特的魅力,将三国时期的英雄豪杰、权谋斗争、忠肝义胆展现得淋漓尽致,第十七回“袁公路大起七军,曹孟德会合三将”,更是将这一特点推向了高潮,让人在感叹历史沧桑的同时,也深刻体会到了权谋与忠义的较量。
袁术的野心与覆灭
袁术,作为四世三公之后,其家族背景显赫,本应是辅佐汉室、安定天下的栋梁之才,他却因一己私欲,妄图僭称帝号,走上了不归路,第十七回中,袁术在淮南地广粮多,又有孙策所献的传国玉玺,便自以为天命所归,不顾主簿阎象的劝阻,执意称帝,这一幕,不仅是对古代帝王制度的讽刺,更是对人性贪婪与狂妄的深刻揭示。
袁术的失败,并非偶然,他虽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,但人心不附,内部矛盾重重,他的军队,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,缺乏真正的凝聚力和战斗力,在攻打徐州时,袁术分兵七路,看似声势浩大,实则各自为政,难以形成合力,在吕布、曹操、刘备等人的联合打击下,袁术一败涂地,仓皇逃回淮南,最终落得个众叛亲离、身死国灭的下场。
袁术的故事,让人不禁反思:权力与地位,虽能带来一时的荣耀与满足,但若缺乏道德的支撑和人民的拥护,终将如泡沫般破灭,真正的领袖,应当以德才兼备、心系天下为己任,而非沉迷于个人的私欲与野心之中。
陈登的智谋与忠诚
与袁术的狂妄自大形成鲜明对比的,是下邳陈登的智慧与忠诚,在袁术大军压境之际,陈登没有选择逃避或投降,而是挺身而出,利用自己的智谋,成功说服了韩暹、杨奉两位汉旧臣背叛袁术,转而与吕布结盟,这一举动,不仅为徐州解围,更为后来的反袁联军奠定了基础。
陈登的智谋,体现在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局势的精准把握上,他深知韩暹、杨奉二人虽归顺袁术,但心中仍存汉室之情,且对袁术的猜忌与不信任,他巧妙利用这一点,通过书信和言辞,成功激发了二人的反心,他又准确判断出吕布的处境和心态,提出了“以正兵守之,出奇兵胜之”的战略方针,最终取得了胜利。
陈登的忠诚,则体现在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谊上,他虽身处乱世,但始终不忘自己是汉室之臣,始终将国家的兴亡和人民的安危放在首位,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“忠肝义胆”的真谛,成为了后世敬仰的楷模。
曹操的雄才大略与用人之道
第十七回中,曹操的表现同样令人印象深刻,他不仅在许都稳定了局势,还成功联合了刘备、吕布、孙策等多方势力,共同对抗袁术,这一举动,不仅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,更体现了他高超的用人之道。
曹操深知人才的重要性,他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,更善于利用人才,他对待典韦之子典满,不仅立祀祭之,还封其为中郎,收养在府,这既是对典韦的缅怀,也是对人才的重视,在攻打袁术时,他更是充分发挥了刘备、吕布等人的作用,形成了强大的联军,这种“不拘一格降人才”的用人之道,使得曹操在乱世中迅速崛起,成为一方霸主。
权谋与忠义的较量
第十七回中,权谋与忠义的较量贯穿始终,袁术因一己私欲而妄图称帝,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;陈登因忠诚于国家和人民而挺身而出,用智谋化解了危机;曹操则因雄才大略和用人之道而成功联合多方势力,共同对抗强敌,这三者之间的较量,不仅是对个人品德和能力的考验,更是对时代精神和历史趋势的反映。
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权谋与忠义并非水火不容,而是相互交织、相互影响,真正的英雄豪杰,应当既有权谋之智,又有忠义之心,他们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,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,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着属于那个时代的辉煌篇章。
《三国演义》第十七回“袁公路大起
网友留言(0)